六十年风霜雪雨的侵袭,两万多天羊肠小道上的磨砺,泰山压顶般的生活重担,没有压垮娇小的身躯、柔弱的肩膀,没有泯灭心中的画家梦。于京莲,一位生长在沂蒙山腹地大卜湾村的农村妇女,用中华民族传统女性的勤劳、善良、坚韧扛起一个家,在晚年又重拾画笔,追寻儿时的初心,描绘盛世中华的幸福甜美,发出了新时代农村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铿锵有力的呐喊——乡村振兴,人人有责!
画家梦在大山深处飞扬
1962年,于京莲出生在沂蒙山区的大卜湾村。这是费县朱田镇的一个山区自然村。山路十八弯,羊肠小道,几百米的深沟峡谷,至今在进山的主干道旁一路相伴。尽管现在路宽了,有二十年驾龄的老司机初次来,也都慢慢开,小心翼翼地行进。
恶劣的生存环境,贫瘠的土地,给于京莲的人生套上了重重枷锁。但大山一样淳朴的父母,还是用宽广的胸怀,无私的关爱,哺育于京莲健康成长。家里有一个哥哥,一个弟弟,于京莲像个小公主一样受宠。小学,初中,高中,于京莲在草比人高的羊肠小道上咿呀学语,蹒跚学步,但求知的强烈愿望驱使着她咬牙坚持。走出大山,到外边的世界看看,是于京莲淳朴的梦想。她天生喜欢涂涂画画,画鸡,画狗,画羊,画大山。那时候“没有宣纸,就用过时的挂历,没有书画颜料,就用墨汁”。上小学时,乡镇的文化干事刘汉艺来村里画宣传画,让于京莲大开眼界。她想,我也要像刘老师一样,用画笔描绘幸福和梦想。腼腆,内向,阻止了她与刘老师的接触,他们的师徒情五十多年后才开启。
朱绍阳同志为画室题名
大山的贫瘠,生活的重担,夭折了于京莲的求学梦。恢复高考后,她已成家,没去考大学,没有走出大山,成了她的终身遗憾,但写写画画一直没扔下。磨盘大的一块山间薄地,石缝里刨食,吃水都是天大的问题,有饭吃就是幸福。恶劣的生存环境没有摧垮她,她越挫越勇。辛勤劳作,孝敬父母,与丈夫相濡以沫,于京莲的生活艰辛苦涩,又不乏充实,温馨。她说,她这辈子最感激的人是她丈夫孔凡海。尽管条件艰苦,在勤劳厚道的丈夫努力下,他们的生活苦中有乐。种地,种果树,养鸡,养羊,日子过得充实,踏实。于京莲结婚时,买了一台缝纫机,学习裁剪。心灵手巧,悟性高,她很快就成了周围十里八村做衣服的高手。穿惯了手工缝衣服的山民,也开始穿用缝纫机做的“洋装”了。由于有文化,会画画,于京莲做的衣服别出心裁,特别受欢迎。她夭折的画家梦在一件件漂亮的衣服上延续。
孩子衣服破了,她会给绣上一朵花。家里挂历上、报纸上都是她的涂鸦之作。给街坊邻居画鞋样,画鸳鸯,牡丹,大公鸡,她的绘画才能找到了用武之地。她的画家梦一直在徜徉。
于京莲无微不至地照料婆婆
她时常想,我这辈子不知还能不能再拿起画笔画画?2021年,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华诞,朱田镇和县老年书画协会联合举办书画展,于京莲拿起画笔画了几幅牡丹送去。多年不画,没有受过正规的绘画教育,于京莲的画稚嫩,肤浅,但她的质朴,偶尔闪现的灵感,被知人善任、慧眼识英雄的刘汉艺老师捕捉到了。他在于京莲的几幅画中选出一幅给与展出并收入画册《朱田人》。这大大激发了于京莲重拾画笔的信心和勇气。她虚心向刘汉艺老师请教。刘老师不吝赐教,从构图、色彩、理论上给与热心辅导,还无偿为她提供纸墨。跟刘老师学,跟快手平台学,短短半年时间,于京莲的画竟然脱胎换骨,如今更是一跃跻身专业画家行列。五十多年的梦想,与生俱来的绘画天赋,倔强要强的个性,坚韧不拔的性格,于京莲短时间小宇宙爆发,迸发出惊人的能量。她着魔似地画画。在刘汉艺等老师指导下,她的画技突飞猛进。
于京莲喷洒果树
不怕不会,就怕不学。花瓣层次,叶子错落,色彩搭配,留白,题款……于京莲像个初拿画笔的小学生,从一笔一画学起。谨遵教导,细细体会,精心构思,反复练习,一张,两张,三张……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于京莲恨不得把蹉跎的五六十年时光追回来。
不过她也清醒地认识到,绘画水平的提高,没有捷径可走,必须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于京莲在艺术的王国里披荆斩棘,奋勇向前。
于京莲谦虚低调,话语不多,淳朴,厚道,温柔中透着坚韧,倔强。画家刘汉艺老师的无私教导,退休老教师、书法爱好者和诗人李中随老师的鼓励和支持,进一步坚定了于京莲学画的信心。不求成名成家,但求无悔于心,无愧于老师的教导和期望。
于京莲的丈夫孔凡海在巴掌大的石缝间耕耘
辛勤的汗水,结出累累硕果。于京莲的画,无论是牡丹,还是兰花和竹子,都透着坚韧顽强,努力向上的勃勃生机。乐观,豁达,淡泊,柔韧,于京莲的画慢慢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大山的气魄,大山的气息,大山的内涵,扑面而来。女性的温柔善良、坚韧细腻也随处可见。她的牡丹,迎风怒放,不怒自威,雍容典雅,又流露出画中王者的人性光辉,大慈大悲之念。她的兰花,恬静幽雅,生机勃勃,柔弱中透着坚韧顽强。她的竹子,清秀挺拔,凛然而立。卑微,倔强,傲岸,生机盎然,不争春,不斗艳,菩萨心肠,于京莲画如其人。
于京莲孔凡海夫妇同甘共苦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山限制了于京莲的生活圈,却没有禁锢她的梦想。小时候是个懂事的好孩子,结婚后是好儿媳好女儿好村民,如今依然精心赡养年迈的父母和婆婆(于京莲公公已去世),照看着孙辈。养羊,喂鸡,伺候果树,洗衣做饭,生活忙碌而繁琐。于京莲没有抱怨,干完这一切,她忙里偷闲,画上几笔。对于她爱画画这件事,丈夫孔凡海一直支持鼓励她。最近两三年,更是尽可能地让她少干活,以便腾出时间和精力画画。孔凡海是一位典型的山东大汉,沂蒙山人,淳朴厚道,吃苦耐劳,热情好客,乐观豁达。生活的磨难,在他脸上刻下沟沟坎坎,他依然乐呵呵地面对。年轻时喜欢唱歌,现在不大唱了,干完活后,看看电视和手机。他不抽烟,很少喝酒。抬腿就是山,没事就上山转转,看看果树和庄稼,心里踏实。
生活在大山里,用水是个问题。于京莲家里有一眼二十多年前打的井,水深三十米,仅够生活用水。浇果树和庄稼的水井,驻村工作组帮忙打好了,却因为后续配套措施没跟上,至今使用不了。好在山民淳厚,可以借用别人家打的深水井浇水。于京莲巾帼不让须眉,拿着水枪浇果树不亚于男劳力。丈夫不让她干,她却闲不住。她说,水枪也是画笔,她在体验大写意的意境。生活的压力与苦恼,在劳动中一扫而光。
采访时在于京莲家门口合影留念(左起依次为刘汉艺、高明贤、孔凡海、于京莲、王昕、李中随)
大山给了于京莲大山般的伟岸和坚韧,她柔弱的双肩撑起一个家。于京莲说:孝敬父母、公婆是她的责任和义务,她尽心尽力,他们都非常满意,特别是婆婆对她非常信任,出门时把钥匙放心的交给她,甚至钱放在哪里给她说。她从小到大从未跟任何人发生过争执,周围人对她的评价也很高,邻里之间关系也很好,不管大事小情只要她开口,他们从来不拒绝。邻居王成洪说,于京莲是一个好邻居,从不与别人发生口角。村民孔庆芹说,于京莲的画画得好,给我们画鞋垫子。娘家侄于建军说,打个电话俺姑就来了,有活帮干活,没活帮着做饭;她六十多了,坚持画画,精神可嘉。妯娌邵女士,于京莲不仅妯娌处的好,对每个人都好。丈夫孔凡海与她相敬如宾,两个女儿对于京莲也特别孝顺,对她的绘画爱好非常支持,一切绘画用品都是她们购买,吃穿用都是她们管着。于京莲的生活圈民风淳朴,亲情浓郁,其乐融融。
与世无争,乐观豁达,只有一个画家梦在前方指引。于京莲,一位默默无闻生长在大山深处60年的农村妇女,在沂蒙精神的沐浴下,把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国家、社会和家庭,在花甲之年不甘虚度,重拾画笔,画出了一幅幅盛世牡丹,可歌可泣,可敬可佩。笔者的心被深深感动了。为了更好地树立这一典型,我邀请临沂市的老领导、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朱绍阳同志为于京莲画室题名。朱绍阳同志曾经担任过临沂市河东区区委书记、临沂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在任时为大美临沂兢兢业业,口碑很好,退休后担任临沂市关工委主任,为沂蒙山区的孤贫儿童教育成长呕心沥血。收到我所请,他欣然提笔,于百忙之中题写了“京莲大姐画室”六个大字。朱绍阳同志比于京莲年长,之所以称呼“大姐”,是表示敬意,同时说明朱绍阳同志作风亲民,视于京莲这样一个大山里的老年农民书画爱好者为兄弟姐妹,一家人。于京莲淳朴善良,平凡无奇,却在平凡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沂蒙精神的风采。她继承发扬了沂蒙六姐妹精神,是新时代农村女性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的典范。
于京莲画室
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不仅是城里退休人员的生活追求,农村老人同样不应该落下。乡村振兴,农民的精神生活也应该一起振兴。这也是我觉得,于京莲大姐虽然普通,平凡,似乎没有可写之处,我依然要写一写的原因。我以为,于京莲的出现,发现,值得媒体人,社会各界,给予关注,讨论,发扬光大。我相信,随着两会的胜利闭幕,会有更多人关注于京莲,关注农业、农村、农民。沂蒙山区,费县朱田镇大卜湾村,风景如画,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孔凡海、于京莲夫妇欢迎全国各地的朋友们前去观光,品茶,赏画,畅谈你我的梦想,我们的中国梦!(作者王昕:书法报青岛站副站长、大家有约网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