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时常怀旧的人,幼年时门前的石板路,街边的红榕树,青瓦灰砖的四合院落里—有我父母忙碌的身影和满园的花木,草的香气,果的芬芳。出家门此西去二百步,是一颇大池塘——塘里有鹅的嬉戏,塘边有若干的石碑,躺在柳树丛间许多年了,这裹我及伙伴们夏天游泳,冬天滑冰的地方。此即是传说多年的洗砚池了,说是书圣王羲之居住时每天洗砚台的地方,可看起来这池水并非黑色,倒是清气满堂、绿郁姿恰的可爱。 回想起来,自幼年从艺恩师徐小亭先生学画至今已有三十余年了,虽无大成,却也学会了用一份静谧的心去看世界、学会去发现美。我时常所做的事,无非读书、品茶、书画、养花,每天都会有三五个好友同道来画室聊天,燃一炉檀香,居陋室而笑谈万物,不亦乐乎。 在中国画的传统中,写意花乌画最能代表文人画传统的品格和气质,美术学家大多认为,文人参与绘画创作和理论,是中国水墨画兴盛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中国文人画家对诗、书、画、印致孜不倦的追求和完善,综自然之道及文章修养,将内心个性才思尽情挥发,造就了中国水墨写意的本质特征。所以中国书画艺术作品最耐人寻味的地方,就是它的独特的品格和气质,言之有物,读之有情。 余从艺数十年以来,努力耕耘艺术之田,将传统中国水墨画自然相融合,和清风雨露之气息如盈盈笔墨之上。在花鸟画、人物画领域以淋漓酣畅、清秀冷逸的笔墨语言,描绘大千世界所有的温情。借物抒情,状物言志,以内心的情感塑造写意精神。 二十余年前,二叔解仑先生及二婶宋女士从台湾来到上海,这是一对面对生活,时刻充满喜悦的长辈,对艺术的挚爱,使之创建了一座沪上文化堡垒——龙韵,继而聘请了江西景德镇的师傅,将之打造成了“龙窑”,我欣然而往,以青花为料,在洁白的瓷器上塑除了一件件精美的画作,至今仍有当时的作品留在上海。艺术相通,笔墨相称,水墨艺术与青花的融合碰撞,青花瓷将中国人文艺术更好张扬起来,更具有苍润、浑朴、放逸的审美情趣,更加的墨韵深远。 生活是美好的,虽然时常充满了曲折,阳光每天都在,普照着万物苍生,红尘大地,我愿用手中之笔,以满怀的热情讴歌自然和生命,更好更多的谱出人间之美,自然之美。 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们,他们给我无限的鼓励和支持,使我每天都坚实的在艺术之路上往前走,往有阳光的地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