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页>>华夏风采

    千手飞舞粽叶香 别开生面大课堂——大唐新教育师生欢声笑语包粽子

    时间:2023-06-25 08:45:46来源:本站 作者:王昕
      

           创新教育,活跃课堂,让学生在新教育思维的指导下动手动脑,快速、茁壮成长。从事教育工作以来,刘传坤校长一直走在新教育探索的前沿。端午前夕,大唐新教育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六七百人一起包粽子,就是又一次新教育思维的大胆尝试!

           让六七百个学生一起学习包粽子,想法大胆,有创意,但是是否可行?他们多数是小学生,绝大多数学生以前连怎么包粽子都没有见过,就是年轻的老师,又有几个会包粽子的?这样做不是浪费粮食吗?当笔者受邀请参加这次活动时,把疑问一一提出。刘传坤校长淡然一笑,说,他对孩子们有信心。

           6月21日,夏至日,端午节前一天,下午四点,大唐新教育的餐厅,全体学生按照平时就餐位置陆续就坐时,刘校长带头,教职工齐动手,把几十个西瓜一一切好,摆放完毕。一声令下,大家一起吃西瓜。其实,不等老师吩咐,个别一年级的小朋友已经忍不住轻轻抿一口自己分到的西瓜。

           分糯米,分粽叶,分扎绳,分大枣,各班老师把本班领到的包粽子材料再分发下去。新鲜,好奇,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不等老师分配完包粽子的材料,先发到粽叶糯米的孩子就手痒了。“不设置太多条条框框,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大胆尝试”,一直是刘传坤校长的教育思想,今天放手让几百人一起包粽子只不过是刘校长新教育探索的实践之一。

           大胆探索离不开科学引导。动手包粽子之前,各班做动员,看视频,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包粽子的方法。摸着石头过河,首先得找到石头。开始包粽子了,四人一组,六人一组,让孩子们凭着记忆,放飞自我,想怎么包就怎么包。笔者穿行在孩子之间,真是大开眼界,感慨万千。尽管孩子们包粽子的姿势五花八门,包的粽子千奇百怪,但是他们的共同点是:兴奋,认真,想象力丰富。转了一圈,只有几个孩子包的粽子勉强可以,多数孩子手忙脚乱,反复摆粽叶,放米,包的就是不像粽子!几位会包粽子的教职工分散在人群中,一桌一桌示范,讲解。十分钟,二十分钟,半小时……终于大多数学生都基本掌握包粽子的技巧,包出自己人生之中第一个成型的粽子!一旦学会,就不想收手。自己改进,教还不会包的同学,一派热闹景象!

           女生,男生,大同学,小同学,几百人一起包粽子,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笔者穿行餐桌间,不停捕捉精彩瞬间,用镜头记录下一张张笑脸。餐盘、粽叶、糯米杂乱,手忙脚乱,是孩子们初学包粽子的真实写照!度过最初的无所适从后,孩子们兴奋地展示自己的“巧手杰作”!看谁包的好看,看谁包的快,他们自发进行比赛。这时,孙洪杰教授带着他的爱徒们奏乐助威来了。笛声悠扬,欢快,把现场的气氛推向高潮!看着一张稚嫩、天真的笑脸,看着一双双飞舞的灵巧小手,笔者眼前仿佛展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小树!他们迎风飘扬,翩翩起舞!小树长大,长高,一片参天大树隐隐傲然挺立!

           不知不觉,两个小时一晃而过。餐桌上成型的粽子多起来。刚开始都是老师帮忙把包好的粽子扎起来,到后来,整个包粽子过程,孩子们自己就可以完成了。想起小时候偎依在妈妈身旁包粽子的情景,温馨依旧。四十多年不包粽子了,今天受了现场气氛感染,笔者也拿起粽叶。热心的孩子们自动当起“老师”,指导我包粽子。孩子们热心教,我热心学,几分钟后,我包的粽子就有模有样了。孩子们的夸奖和笑声,让我的虚荣心小小满足了一下!

           把包好的粽子送到收集粽子的大盆里,收拾干净餐桌,合影留念,洗手回教室,六点,餐厅里又恢复了安静。“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刘校长,高老师,笔者,一起见证六七位包粽子“高手”收拾残局。为了不浪费粮食,刘校长把剩下的糯米粽叶集中起来,让这几位同学继续包。面对镜头,他们从容淡定,动作娴熟,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是包粽子“老手”!他们可是以前从没有包过粽子!

           热热闹闹的包粽子活动结束了,给笔者的冲击波几日来悠悠回荡。相信学生,激发兴趣,开发潜能,让厌学、惰学的学生快速转变,喜欢学习——大唐新教育学校开发出了以笛箫和书法教学引导、研学加持的新教育模式,行之有效,立竿见影。包粽子,包的是粽子,背后是新教育思想的加持,是老师爱和信任的沐浴,是学生自信力和自豪感的源泉和加油站。



    ------分隔线----------------------------

    联系方式:18264904518         联系人:王老师         地址(临沂事业部):山东临沂书圣故里启迪大厦16楼1616室     邮箱:12427970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