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页>>文学天地

    难忘妈妈的毛衣情

    时间:2021-08-07 01:30:50来源:本站 作者:admin
           提起笔来,总觉沉甸甸的,思念妈妈的心情油然而生,母亲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了我的眼前,儿时的回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又在脑海里萦绕盘旋。
           我妈妈天资聪慧,心灵手巧,有着编织毛衣的天赋,不用皮尺量身,只要看上一眼,一件赏心悦目的漂亮毛衣,最多三天就能编制完成。在沪鲁的亲戚朋友、左邻右舍,没有不夸赞她编织毛衣的技巧。她老人家编织的毛衣、毛裤,花样很多,传送给了几代人,至少也有上万件。
          一条黄浦江把上海市划分成浦东、浦西。当时上海人有这样的谚语:“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浦西是闹市,浦东是农村的模样。在计划经济年代,浦西生活是非常艰难的,粮、油、棉等生活物资都是凭票供应。记忆犹新的是,小时候捡过破烂。酷暑去地里割草晒干卖给牛奶场,镰刀割破妈妈的手脚,至今还留下伤疤。她搬运过废钢铁,为了拉扯三个孩子,甚至在国家1959年~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瞒着家人卖过三次血,来维持生计,这就是母亲的慈爱天性。
          1969年,全国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我18岁,又是长子,理应义不容辞冲在前面,毫不犹豫在广阔天地奉献自己的一生。在贵州山区农村,我和当地父老乡亲辛勤耕耘劳作,用的是原始耕作方式。每天挣工分,一天才挣伍角钱。父母亲闻讯后,心急如焚,一家人省吃俭用,多次寄全国通用粮票来接济我……那一幕幕情景,回想起来历历在目。
          儿时母亲常常教导我:“要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做事。”我长大成人后没有辜负妈妈的殷切期望,我和弟弟都是共产党员,我是一名机关干部,弟弟是国家大型企业上海第三钢铁厂的青年炉长,妹妹是一家中外企业机床的技术工人。
          由于命运的注定,我和妈妈已分隔了半个世纪。几十年来,总是聚少离多,每次回沪探视,相聚在黄浦江畔,黄浦江水的波涛浪花也为母子重逢的欢乐奔腾,而今再想聆听母亲唠叨教诲已是一种奢望了。
        妈妈今年92岁高龄了,不幸的是10年前患上阿尔兹海默病,即: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认知功能,失忆了。
    至今还躺在上海浦东新区明珠医院。常言道:女儿是娘的小棉袄,由弟弟妹妹兄妹俩细心照料,不辞辛劳,伺候母亲,而我这不孝的儿,因命运的安排,没能守候在妈妈身旁,感到深深的自责,时常流下愧疚的泪水……
          几十年的一次次探视,我总是迈着沉重的步履。去见面貌清瘦的妈妈,她虽然不认识她的三个儿女,也不能说话了,但是从面部表情上还能流露出母亲那特有的慈爱,和眼角流淌出的两颗清泪。
         “亲爱的妈妈,您还好吗?”远隔千里的儿子在呼唤着您,在思念着您……
    (责任编辑:文正)
    ------分隔线----------------------------

    联系方式:18264904518         联系人:王老师         地址(临沂事业部):山东临沂书圣故里启迪大厦16楼1616室     邮箱:1242797022@qq.com